- 基金中心
- 投資見解
- 關於我們
香港, 個人投資者
切換至其他網站本刊所載見解反映作者於撰文時的觀點,其他團隊可能觀點各異,或會作出不同的投資決策。閣下投資的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初始投資時的水平。本刊所載第三方數據被視為可靠,惟概不保證其準確性。
通脹經歷一段長期沉寂後,通脹終於重臨美國,但能維持多久則眾說紛紜。美國聯儲局等眾多觀察通脹的機構預期,目前的通脹壓力大致屬「暫時」性質。從近期的市場定價來看,這些機構的看法或許正確。
然而,想深一層,筆者愈來愈認為他們的觀點可能有誤。基於以下五點理由,筆者相信美國通脹可能比廣泛預期更為持久。
一 ,經濟週期尚處於初段:數據顯示近期新增商業訂單比供應庫存較高(圖1),反映美國經濟週期仍然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這項指標由美國全國採購經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rs,NAPM)追蹤記錄,一般在經濟週期初趨升(擴張階段),然後在週期餘下時間逐步回落。由此可見,現時通脹就如目前週期階段一樣,或會在可見未來維持一段長時間。
二,勞動力市場持續趨於緊張:受人口結構影響,美國勞動力市場看來比不少市場人士所認為更緊絀,而且情況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約有500萬人離開勞動市場,當中約有300萬為65歲以上人士,他們不大可能重投職場。而且壯年勞工佔美國總人口的比率日漸下降。在這情況下,勞工短缺的情況或會持續,繼而帶來工資上漲壓力,加快通脹升溫趨勢。
三,商品範疇的反應:在以往的商品價格上升週期,不少商品生產商會大幅增產,但目前我們並無見到商品行業採取同類對策。以石油業為例:截至撰文時,布蘭特原油價格接近每桶70美元,與2018年的水平相若,但鑽油台數目卻減少約55%。若趨勢持續,或會帶動美國通脹更廣泛地升溫。
四,銀行及貨幣流轉率:目前為止,美國銀行業尚未如上一個信貸週期般進行去槓桿。這可能是推升通脹的另一動力。此外,從過去表現來看,美國貨幣流轉率與銀行股相對表現的相關性不大。貨幣流轉率近年一直處於低水平,但如將來有所上升或甚至只是恢復平穩,亦可能會推高美國通脹。
五,美國政策協調:美國通脹環境看似比世界其他市場遠為熾熱。舉例來說,美國通脹與新興市場的平均通脹水平僅相差約0.5%,但名義債券孳息率的差距則超過4%。換言之,美國通脹預期正在升溫。原因之一是:有別於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時的政策措施,美國在疫情期間採取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都非常協調。雙管齊下帶來的影響有助提振經濟(並刺激通脹)。
圖 1
了解美國銀行界動盪事由
投資傳訊經理Jitu Naidu及Adam Norman闡述近期美國銀行倒閉詳情,並對其影響作一探討。(於2023年3月14日刊發)(僅提供英文版本)
危機再現?綜觀矽谷銀行事件後的投資格局
面對美國銀行界動盪,環球投資策略師Nanette Abuhoff Jacobson認為,投資者可考慮轉向偏好較優質資產的「風險管理模式」。(於2023年3月14日刊發)(僅提供英文版本)
聯儲局遏抑通脹有何代價?
面對通脹高於預期、聯儲局再度加息,環球投資策略師Nanette Abuhoff Jacobson探討其對固定收益及股票的潛在投資啟示。(僅提供英文版本)
參考網站連結
相關投資見解
重要披露
在未有威靈頓投資管理明確書面批准的情況下,概不可複製或轉載本刊全部或任何部分內容。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並非任何人士要約或邀請認購威靈頓投資管理(盧森堡)SICAV基金III系列的股份。本文件所載資料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亦非買賣任何股份之推介。基金投資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所載見解反映作者於撰文時的觀點,可予更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投資者於作出投資決定前,務請細閱基金及子基金的產品資料概要、基金招股章程及香港說明文件,以了解詳情(包括風險因素),其他有關文件包括年度及半年度財務報告。
由威靈頓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投資涉及風險。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件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