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952893

中國減碳轉型:投資於這項全球規模最大的減碳計劃

Santiago Millan, 特許財務分析師, 宏觀策略師
2022-06-01
已封存的文章 info
已封存的文章仍可於網站取閱,惟於閱讀該類較舊文章時,應留意發表日期。

本文所述觀點反映作者撰文時的意見。其他團隊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亦可能作出不同的投資決定。您持有的投資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最初投資時的價值。雖然本文所用的第三方數據均被視為可靠,但概不保證其準確。

中國承諾訂立減排目標,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這項大規模的環保計劃對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包括生產、消費及投資決策。中國要在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碳中和,便需要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徹底改變40多年前改革開放以來所推行的各種激勵措施。這項計劃的相關細節和成果仍有待觀察,但我們認為投資者可伺機並應作好部署,以把握中國當下低碳轉型的契機。只要中國朝著這些目標邁進,即使進展緩慢,亦將會創造出廣泛的風險和機遇,並在全球市場牽起連鎖反應。

中國政府計劃透過以下方式應對減碳挑戰:
  • 改革國家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益
  • 建立碳價機制,發展綠色金融體系
  • 採用可持續綠色經濟活動框架
  • 投資於緩和、適應和創新的解決方案

本文綜觀分析這些計劃,以及我們認為投資者可如何把握這些計劃的契機。

改革國家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益

為實現淨零碳排放,中國必須改變其整體能源結構。因應當前的電力需求,可再生能源產量需要增至五倍,才能實現有關減碳目標,而這只是當局所面對的挑戰之一。現時,中國超過一半的電力供應均來自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換言之,如要實現目標,製造、運輸、建築及農業等各主要行業都需要進行電氣化,或使用氫能、風能和太陽能等替代能源發電。

此外,中國還面對經濟增長的挑戰。目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顯著低於已發展國家。隨著中國持續發展(威靈頓投資管理的宏觀經濟預測顯示中國未來五年的年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將會繼續消耗更多能源。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石油)的數據,預期中國的主要能源消耗總量在2035年之前不會見頂。如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中國便需要大規模提高效率,以減緩能源需求增長。面對這種兩難局面,最近發佈的「十四五」規劃表明將致力推動高質素的增長與發展,要求到2025年能源強度(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13.5%,碳排放強度(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2

建立碳價機制,發展綠色金融體系

中國經濟將不會自行減碳。為了調動所需的龐大資金,中國開始推行一項過去前所未見,由政府主導的激勵機制。中國引入碳價機制為碳排放定價,旨在懲罰高排放和獎勵低碳生產與消費,通過這種價格訊號,最終迫使所有經濟參與者為碳排放作出應對。妨礙或不利中國能源轉型的公司將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包括資本成本、稅務等監管相關成本,而隨著消費者選擇「綠色」而捨棄「棕色」產品,這些公司也面臨聲譽風險。另一方面,協助或加速中國能源轉型的公司可望獲享經濟優勢,吸引投資資金,最終將其環保貢獻轉化為收益。

綠色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在2016年發佈《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涵蓋綠色債券、貸款及保險;可持續綠色項目發展基金;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地方政府舉措;以及呼籲國際合作。 時至今日,中國超過10%的融資均用作綠色投資,包括清潔能源、綠色交通及綠色建築。3  我們預期綠色融資到2030年將增至約33%,並於其後逐步涵蓋更多經濟領域。正如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馬駿博士指出:「最終,金融領域將不會再貼上「綠色」標籤,因為整個經濟體系內的金融都將是綠色金融。」4

綠色金融與中國經濟的大部份範疇一樣,將具有國際影響力。根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中國]綠色銀行業已建立穩健的根基。雖然綠色銀行業至今的影響力相對較小,但仍具有龐大的擴展潛力,對全球的可持續基建融資供應產生重大影響。」5

碳市場:與綠色金融體系相關的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於2021年初啟動。ETS的第一輪規定要求2,200多家燃煤及燃氣發電廠須追溯報告過去兩年的碳排放量,並就該兩年期間追溯提供排放配額。中國市場不會限制絕對排放水平,而是會限制碳排放強度。雖然適用範圍仍相對狹獈,但碳市場最終將會納入環境權益金融化,包括環境信貸、排放配額及碳資產。

傳統監管

最後,傳統的監管模式將仍然適用,包括燃料效率標準、工廠排放監管,以及有關綠色隔熱和能源效益的建築守則等。

採用可持續綠色經濟活動框架

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另一項延伸,中國正採取措施建立定義框架,以助政策官員、公司及投資者識別和評估公司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能源轉型作出的貢獻和損害。與其他新框架一樣,中國將以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法為藍本,而中國人民銀行正與歐盟代表合作制定通用標準。目前,中國已制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以監管全國的綠色債券和產業活動。透過評估一家公司的碳足跡和碳排放強度,投資者將可獲得重要資訊,以釐定其價值和超額回報潛力。

投資於氣候緩和、適應和創新的解決方案

相對於單純按照綠色標準對公司及其活動進行分級,投資於減碳項目更為複雜。我們認為中國與全球許多國家一樣,資本不僅會流向綠色公司和行業(例如可再生能源),同時亦會流向致力採取措施以提高可持續發展、降低碳足跡,以及支持低碳轉型的任何行業公司。這些公司亦可受惠於大規模的開支和投資。

隨著市場日益視碳排放為公司取得長期成就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以下三類範疇將會更常見於關注氣候的投資:

  • 緩和氣候變化:通常透過直接減少碳排放,以降低氣候變化的實質及財務風險的解決方案
  • 適應氣候變化:防範氣候變化實質影響的解決方案
  • 氣候創新:協助各國緩和及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解決方案

圖1

結論

中國能源轉型的範圍和規模不容忽視。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億美元,耗電量是全球之冠,碳排放量佔全球28%。目前,中國正逐步轉型至低碳經濟,過程將需時數十年,並且需要作出空前龐大的投資及開支。投資者應考慮中國的減碳計劃對全球幾乎所有資產造成的影響,並致力就這項轉型作出適當部署。

作者

1路透社,2020年12月17日,引述中石油研究。  | 2"Q&A: What does China's 14th five-year plan mean for climate change?",CarbonBrief,2021年3月。  | 3"Green Banking in China: Emerging Trends",氣候政策倡議組織,2020年8月。  | 4在Euromoney conferences舉辦的「中國市場的可持續融資網絡研討會」上發表的評論,2020年10月21日。  | 5 "Green Banking in China: Emerging Trends",氣候政策倡議組織,2020年8月。

推薦閱讀

重要披露

在未有威靈頓投資管理明確書面批准的情況下,概不可複製或轉載本刊全部或任何部分內容。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並非任何人士要約或邀請認購威靈頓投資管理(盧森堡)SICAV基金III系列的股份。本文件所載資料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亦非買賣任何股份之推介。基金投資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所載見解反映作者於撰文時的觀點,可予更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投資者於作出投資決定前,務請細閱基金及子基金的產品資料概要、基金招股章程及香港說明文件,以了解詳情(包括風險因素),其他有關文件包括年度及半年度財務報告。

由威靈頓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投資涉及風險。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件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